海灘更松軟,海水更清了,海洋生物得以健康生長,前來棲息的珍稀候鳥又多了起來。
在遼寧丹東市,當地的“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將于今年底收官。通過全面清理灘涂及淺海的垃圾雜物,投放人工魚礁和增殖藻類等措施,鴨綠江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
茫茫北黃海灘,滾滾鴨綠江口。
鴨綠江口濱海濕地,不僅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停留點之一,還是中國海岸線最北端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之一。126公里長的海岸線,35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360種鳥類、88種魚類及多種兩棲類、哺乳類動物在此生息,這里是我國海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海區之一。
去年以來,遼寧丹東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全面啟動,旨在逐步恢復保護區及海島周邊濕地生態功能及灘涂生境,恢復海島原生植被系統。“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重大海洋工程之一,預計到2020年底全部結束。
“不能總想著向大海索取,要反哺海洋”
驅車行駛在百余公里長的鴨綠江口至大洋河口的北黃海沿岸,濱海公路兩側是百畝見方的蝦池,如鏡如畫。江海相連,小人蜆、中國對蝦、海參、海蜇在這里實現多層立體養殖。
然而,就在前幾年,離這里不遠處的海島周邊和近海海灘還時常有垃圾堆積。連年來,游客大量增加,加之多年來低水平灘涂養殖和捕撈,海灘尤其是海島周圍環境不斷惡化,垃圾、貝殼大量沉積,丹東東港市大鹿島近海區域的海底變得越來越“硬”。到了夏天,異味刺鼻,不但影響環境,更對近海養殖和海洋牧場示范區魚礁區產生嚴重影響,極大破壞了海洋漁業生態。
“吃海吃金,哺海哺銀。不能總想著向大海索取,要反哺海洋。”這一理念成為丹東和東港市決策層的共識。去年以來,丹東及東港市全面推進修復近海生態環境工作,啟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包含濱海濕地生態恢復、灘涂及淺海生境修復、海島近岸水動力恢復、海島植被生態保育、保護區生態環境監測預警能力建設五項工程,全方位修復海洋生態環境,項目預計2020年底全部結束。
“‘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已對大鹿島淺海1500公頃海域進行清理修復。”6月的北國海島涼風習習,站在大鹿島海灘上,大鹿島村村干部張宗義介紹,丹東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灘涂及淺海修復一期工程在東港市孤山鎮大鹿島開工,共有30艘作業船根據潮汐變化進行分組、分域作業,目前已全部結束。
“海洋環境好了,水底生物更多了”
作為“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重要一環,灘涂及淺海生境修復工程是通過集中清除擬修復海域表層沉積物中積累的貝殼等雜物,恢復灘涂及淺海的淤泥質底質,改善底質板結、硬化現象,逐步恢復海域內的生物多樣性。
“就像給海灘和人工魚礁區做了一次‘精裝修’。”土生土長的大鹿島村漁民王德武說。“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首先對淺海上千公頃海域進行全面清理,徹底改善了這片區域越來越臭、灘涂越來越硬的問題,讓海洋生物得以健康生長。
濱海濕地生態和灘涂及淺海生境修復,讓鴨綠江口濱海濕地“海洋牧場”的優勢凸顯。“為規范養殖,我們合理利用海洋生態環境,通過規模化海洋漁業設施及系統化的科學管理體制,對蝦、貝、魚等海產實施集群式放養。”丹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文博介紹。通過投放人工魚礁和增殖藻類,能為海洋生物和海珍品提供豐富餌料,從而吸引魚群在礁體附近活動棲息,形成集聚,改變了過去灘涂近海無序養殖的情況。
如今,丹東海域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目前已投放了5期上萬座人工魚礁,建成人工礁區面積667公頃。“產量大不一樣”,張宗義興沖沖地說,人工魚礁區內外漁業資源量明顯提高,村集體和漁民成為最大受益者。
“海洋環境好了,水底生物更多了!”養殖戶于金運說,長年積在海灘的雜物貝殼清理后,海灘更松軟了,海水更清了。
“鳥都要留下來的地方,怎能不是生態佳地”
隨著灘涂及淺海生態環境恢復,前來棲息的候鳥多了起來。每年3至5月,鴨綠江口濱海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便成了候鳥天堂。
鴨綠江口濱海濕地以數量巨大的遷徙鸻鷸類水鳥享譽世界。每年春季都會有12萬—15萬只鸻鷸類候鳥在此停留1個月左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鳥種是斑尾塍鷸、大杓鷸、大濱鷸等。
“鳥都要留下來的地方,怎能不是生態佳地?”來自河北保定的攝影愛好者張爾昕說,這幾年,這片海的環境越來越好了,鳥群也越來越多,“更容易拍到了”。
這一切,都與丹東陸海統籌保護發展的工作思路分不開。2019年,《丹東市濕地保護修復實施方案》出臺,提出對全市現有濕地全面保護修復。丹東市河流水質優良比例保持在87.5%,維護現有自然岸線,水鳥種類不低于110種,濕地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不減少。
丹東持續調整受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逐步恢復濕地生態功能,維持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東港市副市長鄭毅介紹,養殖區在對淺海底播管養的同時,也為以貝類為食的其他海洋生物提供餌料,養殖區又是索餌區,彼此相互依存、互惠共生。(辛陽 李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