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實現之年。北京、天津、河北分別在本省(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緊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深入推進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協同合作,推動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
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包括,到2020年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要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人口經濟密集地區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優化開發模式。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完成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階段性任務,推動出臺支持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全面完成城市綠心綠化任務。
城市綠心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點功能區之一,總占地面積約11.2平方公里,其中規劃綠化面積64%。2019年,北京市完成城市綠心8000畝綠化造林主體栽植,種植各類喬、灌木50.4萬株,地被栽植96.95萬平方米,鋪設園路5.82萬延米,大型城市森林公園主體形象初步顯現。在綠化建設中,北京積極營造近自然的城市森林,對6000余株原有大樹全部保留,栽植鄉土植物超過80%,并打造多類型的小動物棲息空間。
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強重點領域合作。加強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抓好張家口“首都兩區”建設,繼續實施京津保生態過渡帶等重大生態工程。扎實推進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加強白洋淀全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保護,確保湖心區水質達到ⅲ-ⅳ類標準;建設雄安綠博園,完成造林綠化10萬畝。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修復,完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編制重點河流、湖庫、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加強衡水湖、大運河河北段綜合整治,加大引江、引黃調水補水力度。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完成營造林800萬畝,提升營造林質量,壩上退耕還草180萬畝,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2019年,河北省林草部門積極推動構建與京津一體化的生態格局,完成營造林1026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5%。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獲批建設,完成張家口冬奧會賽區周邊及張家口全域綠化184萬畝。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進入新階段,統籌推進流域治理和生態補水,白洋淀湖心區斷面水質提升到ⅳ類,新增造林20萬畝,雄安新區累計植樹造林31萬畝。完成太行山燕山綠化402萬畝、京津保生態過渡帶綠化65萬畝、廊道綠化59萬畝。近日召開的河北省林草工作會議明確,2020年河北將繼續把雄安新區、冬奧賽區周邊和太行山燕山作為重點,在雄安新區營造近自然森林10萬畝,在雄安新區外圍保定、廊坊、滄州完成京津保生態過渡帶營造林60萬畝,在冬奧會賽區及全域完成營造林130萬畝。
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領域協同合作。加強引灤水源保護,實施新一輪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聯動開展永定河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堅持留白、留綠、留璞,堅決守好生態紅線。落實好875平方公里濕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建設南港工業區生態濕地公園、中新天津生態城東堤海濱廊道等生態工程。加快雙城間736平方公里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繼續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為京津冀再造一葉“城市綠肺”。強化153公里海岸線保護,修復完成400公頃濱海濕地,升級保護大神堂牡蠣礁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
2018年5月,天津在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劃定736平方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區,將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以地方性法規形式確定下來。通過聯通天津北部盤山-于橋水庫生態建設保護區、中部七里海-大黃堡生態濕地保護區、南部團泊洼-北大港生態濕地保護區,構筑京津冀環首都生態屏障帶。
2019年,天津市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推進,新增植樹造林40萬畝。完成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3.58萬畝造林任務,屏障區一級管控區各類林木總面積達13.7萬畝。對875平方公里濕地自然保護區全面改造升級,退耕還濕、土地流轉、河湖水系連通等工作加快推進,葦海修復、生物多樣性恢復和鳥類保護成效顯著,建成武清永定河故道、寶坻潮白河國家濕地公園。